国发院学术下午茶系列讲座 | 周咏梅:小手牵大手:环境教育对家庭节电的影响

发布日期:2023-04-12 10:39    来源:

自2022年秋季学期起,国家发展研究院开始推出学术下午茶系列讲座,旨在促进国发院师生内部跨领域交流,鼓励老师们分享新的研究想法,促进思想的交流和潜在的学术合作。下午茶系列讲座至今已成功举办九次。本次下午茶是本系列的第十三次,也是2023年春季学期的第七次活动,于2023年4月10日下午2点至3点在承泽园229教室举行。本次下午茶由国发院教授周咏梅主讲,主题是小手拉大手——学校环境教育对家庭节电行为的影响,胡佳胤老师担任主持。讲座讨论氛围浓厚,轻松愉悦,促进了充分的交流和学术灵感碰撞。

在下午茶讲座开始时,周咏梅老师结合自己的研究经历介绍了她对家庭减排和环境教育的研究动机。周老师的研究主要关注制度和治理问题,而公民社会建设是治理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以减排为例,中国的节能减排思路主要强调以行政手段为主、市场手段为辅,但对公民社会积极参与强调不足,如何调动公民的环境意识和减排行动,仍然是研究和实践中的重要问题。在各类经济社会主体中,家庭行为对节能减排目标实现至关重要:从规模来看,2021年全球家庭能耗占比为21.6%,而中国也占有16%之高;从趋势来看,中国家庭用电量在2012-2019增长了70%,人均用电量增加了60%,增速全球最高,家庭减排刻不容缓。家庭减排的一个重要实践问题是,虽然节能家电、绿色生活方式在技术上不再有门槛,但家庭不一定采用绿色技术。这可能是因为家庭不了解绿色技术,也可能是其环保意识不足所致。因此,环保教育旨在帮助家庭克服上述壁垒,推动家庭绿色行为转变。

周咏梅老师在介绍研究动机后,回顾了与环保教育和减排话题相关的现有文献。纵观现有研究,家庭节能减排行为的影响机制可分为价格机制和非价格机制两类。其中,价格机制主要强调通过调整经济成本来改变居民的绿色行为,例如采用碳税、节能产品补贴以及高峰期电价差等政策。而非价格机制则强调通过非经济手段来影响居民行为,例如提供绿色技术信息和塑造环保价值观等。周老师的研究承接了非价格机制的文献。一些基于前端干预和结果干预的行为实验发现,基于家庭用电报告等信息干预的实验在短期内具有明显效果,但其短期效应经常会复原,而长期重复的干预持续效应也会逐渐减少。周教授指出,这与环保教育的方式和内容密切相关:自上而下的单向沟通往往效果不足,改变居民行为需要提供具体指导、社会和制度支持、政策和基础设施调整,并充分调动干预对象的积极性。

参会师生开展热情讨论

在各种环境教育中,面向少年的环境教育地位较为独特。这是因为少年时期培养的环保理念一旦形成就不容易改变。同时,由于少年还没有固定的行为习惯,他们所学到的理念和知识可能会传递给成年人,这也是本文“小手拉大手”主题的含义所在。当然,环境教育是否会存在代际影响还取决于许多因素,包括孩子的家庭地位,家长对孩子教育的参与程度以及项目本身的细节,如动手学习、探索实践以及提供具体操作等。

回顾环保教育的文献和基本逻辑后,周咏梅老师向大家简要介绍了她们团队正在开展的试点项目和研究计划。这一项目由周咏梅老师、她的南南学院博士生徐晓光以及南南学院助理教授徐化愚老师和助研王源同学合作展开。项目的起源是徐晓光同学在周老师开的南南学院的领导力课上做的项目。他的小组与黑袍教育合作探索如果激发小学生们的环保积极性和领导力。学生们热情高涨,找到了很多家庭节电的方法。有些学生甚至在学校里和社区里开始推广环保理念。研究团队在前期的访谈中发现,目前中小学环保教育已经作为德育教育的一部分,但缺乏有效的互动式教育项目来改变学生的行为,大多数仅是简单的宣传或知识性教育,缺少明显的效果。因此,研究团队开始进行一些先行试点,包括在个别学校采用小组PK节电、家庭用电审计等方式开展环保教育。试点结果表明,学生在教育中感受到了环保和自身行为之间的相关性,并真正将节能减排的理念应用到了家庭生活中。作为例子,周咏梅老师分享了学生制作的一份节能活动心得分享视频,记录了学生和家长在梳理家庭用电、改变生活方式、最终降低家庭用电的全过程,内容生动而富有感染力。从2023年春季开始,研究团队计划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普及环保教育干预,并结合随机对照实验的方法来评估环保教育的影响。

周咏梅老师介绍项目设计

最后,周咏梅老师简要介绍了随机控制实验的项目干预和数据。在项目干预上,团队计划开展以班级为单位划分处理组和控制组,对处理组班级实行知识普及、家庭用电审计和班内比拼等环保教育。在数据收集方面,研究团队不仅利用问卷收集自我报告等变量,如家庭基本特征、环保知识、环保观念、环保问题认知和环保行为,还通过app收集家庭层面的用电量。这样能够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对家庭节电行为进行度量。目前研究仍处于初期阶段,预计于本春季结束后获得定量证据。

在研究设计方面,张维迎老师、龙显灵老师、刘诗尧老师等参会教师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探讨了如何在问卷中区分学生的环保观念和参与动机,如何识别提供电价信息和提升环保意识等渠道的问题。在讨论中,徐化愚老师结合研究设计细节回答了上述问题。他表示,该项目实验设计主要关注环境教育中的参与和互动性质,可能难以直接区分各类机制。但是,在数据收集完成后,可以通过异质性等计量方法来检验各种潜在机制。讲座在热烈的氛围中结束,虽然讲座时间已过,但老师们的讨论热情仍然不减,继续深入讨论着相关问题。

(新闻撰稿:赵家琪)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