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承泽-蔚来seeds讲堂第二期举办 考古学教授陈凌主讲天山廊道的丝绸之路

发布日期:2023-04-11 08:12    来源:

2023年4月8日晚,北大国发院、蔚来seeds公益项目联合主办“北大承泽-蔚来seeds讲堂”第2期,特邀北大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陈凌主讲“天山廊道的丝绸之路”。陈凌教授结合个人多年在丝绸之路、欧亚草原考古,以及中国古代美术史、西北简纸文书等领域的深入研究,辅以大量珍贵的实地考古资料,生动详实地介绍了丝绸之路四个方面的内容,包括概况、地理空间历史、世界遗产,还有物质和精神层面的交流。北大承泽-蔚来seeds讲堂主导老师、北大国发院管理学长聘副教授、国发院BiMBA商学院副院长马京晶,国发院经济学教授、环境与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徐晋涛,以及多名师生校友和蔚来车主一起聆听讲座。活动同步线上直播,由北大国发院传播中心主任王贤青主持。

丝绸之路是世界上路线最长、影响最大的文化线路,包括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陈凌教授在讲座伊始便提出,“脱离丝绸之路就不能理解中国到底对世界文明有多少贡献”。

一般而言,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时期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出产的丝绸。东汉时期丝绸之路的起点在洛阳。

丝绸之路天山廊道是连接中国与欧洲丝绸之路的一部分,形成于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世纪,公元6-14世纪为繁荣期,公元16世纪前一直是当时重要的商贸通道。廊道中交错排列的贸易路网,连接着大小城镇,总长约8700公里。2014年申遗成功的30多处遗址,反映了丝绸之路贸易不仅创造了财富,也为人员与商品的顺利通过建造了基础设施,因贸易而孕育形成众多民族之间物质、文化和思想的交流,并促使欧亚大陆定居农业民族与大草原游牧社会深度融合。

陈凌教授表示,商业需要、人们想要相互了解的愿望,是丝绸之路诞生的民间驱动力,但是“最后蔚为壮观成为世界文明发展的大动脉”,是由中央政府来推进形成常态化、大范围、东西间的文化交流,其中还综合了国家安全、结盟等社会因素。

陈凌教授介绍,丝绸之路天山廊道物质、文化层面的交流特别多元,对世界文明有深远影响。即便是在今天,丝绸之路沿途各国人民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和向往,还留有深深的烙印,中华文化的潜在影响是一条看不见的丝绸之路。

讲座过程中,陈凌教授介绍了大量考古实物背后蕴含的历史和文化故事,揭开丝绸之路相伴的物质和文化交流往来,都历经照搬、融合、创新等丰富演变过程。他最后表示,“东西方交流的愿望,几千年来没有止步过,不仅在历史上推动世界和人类文明进步,相信将来也会推动世界走向更美好”。

讲座结束,陈凌教授解答了听众们的踊跃提问。本期活动同步在大河财立方、商学院人物、陆想汇、学说平台、国发院视频号等平台播出。

关于北大承泽-蔚来seeds讲堂

北大国发院作为国家首批高端智库,推进公共讨论和公众启蒙是应有之义。学院每年都举办不同形式的讲座讲坛。蔚来汽车作为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杰出代表,开设有服务车主和公众的seeds公益讲座项目。北大承泽-蔚来seeds讲堂是双方联合开展的系列公益课堂,由北大教授和知名学者带来不同主题的分享,交汇思想,探寻共识,启蒙大众,合力推动社会进步。

文字:王志勤  

 

 


分享到: